biology

中国原生鱼:吻虾虎鱼图鉴

前言

本文链接:https://github.com/mcxiaoke/biology

本文按《中国动物志鲈形目虾虎鱼亚目》的顺序整理,资料来自:

明潭吻虾虎鱼

Rhinogobius candidianus (Regan, 1908) (台湾)

台湾河川溪流中、上游地区的优势小型鱼类,大多成群栖息在潭区或懒区的岩石上。繁殖时期,成鱼会有明显的领域性。属于肉食性鱼类,以小鱼、水生昆虫及小虾、蟹为食。分布于台湾东北部、北部及中部的溪流上游水域。为台湾省特有种。

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

头宽大于头高。颊部凸出。吻短而圆钝,吻长大于眼径。眼较小,眼上缘突出于头部背缘。唇略厚,发达。体被中大弱栉鳞,前部鳞小,后部鳞较大。无侧线。尾鳍长圆形,短于头长。

体呈黄褐色或深褐色,部分个体体侧具不太明显的斑块,鳞片基部有暗淡橘色斑点。雄鱼颊部及鳃盖无斑点;雌鱼通常不具斑点,但有少数个体在前鳃盖骨后缘具不明显斑点。吻部有红色线纹,项部具数条横向褐纹。背鳍棘皆呈红褐色,鳍膜呈灰棕色,无斑点;第一背鳍前2鳍棘的鳍膜上半部前缘呈黄色,第二背鳍外缘呈黄色;尾鳍灰棕色,外缘黄色;胸鳍灰褐色,靠近鳍基部有2~3条红棕色横线,在雌鱼基部上缘有1个黑斑。

波氏吻虾虎鱼

Rhinogobius cliffordpopei (Nichols, 1925)

淡水性小型底层鱼类,体长一般为20-30mm,喜生活于底质为沙地、砾石和贝壳等的湖岸、河溪中的浅滩区,伏卧水底,做间隙性缓游。也经常在水的中、上层逆水徊游。分布于辽河、黄河、长江、钱塘江、珠江等水系。为中国特有种。

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

背缘浅弧形。吻圆钝,颇长,吻长大于眼径。眼中大,背侧位,眼上缘突出于头部背缘。眼间隔狭窄,其宽小于眼径,稍内凹。口小,前位,斜裂。两颌约等长。唇略厚,发达。体被中大弱栉鳞。尾鳍长圆形,短于头长。

头、体呈灰褐色,背部暗色,腹部浅色。体侧具6~7条深褐色横带或斑块。雌、雄鱼第一背鳍第一与第二鳍棘间的鳍膜上具1蓝黑色大斑点,有时雌鱼的不明显。各鳍灰褐色。有的个体两背鳍和胸鳍的上缘均呈淡灰色。头的腹面黑褐色。

戴氏吻虾虎鱼

Rhinogobius davidi (Sauvage & Dabry de Thiersant, 1874)

淡水小型底层鱼类,栖息于江、河、池、沼的底层。摄食底栖无脊椎动物。不常见,无食用价值。分布于浙江、福建各水系。为中国特有种。

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

尾柄颇长,其长大于体高。雄鱼颊部颇凸出。吻圆钝,颇长,吻长大于眼径。眼中大,位于头的前半部,眼上缘突出于头部背缘。眼间隔宽阔,宽大于眼径,稍内凹。唇略厚,颇发达。尾鳍长圆形,短于头长。

头、体呈浅棕色,腹部白色。体侧隐具6~7个不规则黑斑。头部眼睛附近具2条深黑色条纹:一条自眼前缘向前伸达吻端,与对侧的形成“U”形纹;另一条黑色条纹很长,由眼下缘向下为1垂直伸向口角处的黑纹。颊部及鳃盖部无斑纹。雄鱼的鳃盖膜边缘为褐色。雄鱼的第一背鳍第一至第三鳍棘的基部有1个黑斑,第二背鳍、臀鳍及尾鳍鳍膜无斑点,尾鳍基具一垂直条斑,胸鳍基部灰褐色,下方具1半月形浅色区。雌鱼的第一、第二背鳍具3~5列小黑点,第一背鳍第三鳍棘的前方下半部具1个黑斑,尾鳍具6~8行垂直褐斑,基部具2个褐斑,胸鳍基部黑褐色,具1半月形浅色区。

细斑吻虾虎鱼

Rhinogobius delicatus Chen & Shao, 1996 (台湾)

生活于河川溪流的中、上游的小型鱼类,大多成群出现在岩砾或石缝中。成鱼有护卵行为。肉食性,以水生昆虫、小虾为食。数量极少,属于稀有种类,为濒危物种。分布于台湾花莲、台东的溪流中。为台湾省特有种。

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

前部圆筒形。头宽大,圆钝。颊部凸出。吻短而圆钝,吻长大于眼径,雄鱼吻部较雌鱼为长。眼较小,背侧位。眼间隔的宽小于眼径,稍内凹。唇肥厚,发达。体被中大弱栉鳞。胸鳍宽大,椭圆形,下侧位。腹鳍略短于胸鳍,圆盘状。

体呈褐色或黑褐色,体侧上半部鳞片基部为黑褐色,各鳞外缘颜色较深。雌鱼通常在体侧中央鳞列处具一列深褐色点纹,延伸至尾鳍基部,成熟雌鱼腹部为黄色。胸、腹部较白;颊部密布黑褐色细点,雄鱼的斑点多于雌鱼,可超过100个以上,雌鱼则在30~50个之间;眼前方及眼下方各有1褐色斜纹。背鳍褐色或黑褐色,第二背鳍具3~5列灰黑色点纹,最外缘呈黄色;尾鳍褐色或深褐色,有6~8列垂直向的灰黑色点纹,雌鱼尾鳍基部有2个分离的黑斑;臀鳍灰褐色,外缘黄色;胸鳍灰褐色,其基部上方有1个黑斑及1条垂直黑褐色弧形纹;腹鳍黑褐色。

溪吻虾虎鱼

Rhinogobius duospilus (Herre, 1935)

暖水性小型底层鱼类,栖息于南方各淡水河川中。无食用价值。分布于珠江、闽江水系及海南各河溪。为中国特有种。

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

背缘浅弧形隆起。头中大,稍平扁。吻短而圆钝,唇略厚,发达。体被中大弱栉鳞。腹鳍略短于胸鳍,长圆形。尾鳍长圆形,短于头长。

头、体呈灰褐色,腹部浅色,体侧有6个暗色斑块,列成1纵行,最后面的斑块在尾鳍基底中部;头部在吻端经眼至鳃盖后上方有1暗色纵纹;颊部有3条斜向后下方的暗色条纹,伸达前鳃盖骨下方;头部腹面鳃盖膜密布浅色的小圆点,第一背鳍灰色,前部的第一至第三鳍棘的鳍膜上有1个大黑斑;第一背鳍、尾鳍、胸鳍、腹鳍呈灰黑色;胸鳍基部上、下方有2个小黑斑;臀鳍黑色,边缘浅色。

丝鳍吻虾虎鱼

Rhinogobius filamentosus (Wu, 1939)

淡水小型底层鱼类,栖息于江河支流及小溪中。不常见。无食用价值。分布于西江及北江的支流。为中国特有种。

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

背缘浅弧形。头中大,圆钝,背部稍隆起。吻短而圆钝,吻长稍大于眼径。唇略厚,发达。体被中大弱栉鳞。胸鳍宽大,圆形,下侧位。腹鳍略短于胸鳍,圆盘状。尾鳍长圆形,短于头长。

头、体呈棕褐色,体侧有6~7条暗色横带,头部背面有网状细纹,颊部常有伸向腹面的细条纹。雄鱼第一背鳍第一至第三鳍棘间的鳍膜下方有1长圆形黑斑,边缘浅色,雌鱼无黑斑。第二背鳍有数行点状条纹,有时不明显。臀鳍灰黑色,边缘浅色。胸鳍、腹鳍灰色。尾鳍具数行点状条纹或呈灰黑色。

台湾吻虾虎鱼

Rhinogobius formosanus Oshima, 1919 (台湾)

溪流中的小型鱼类。分布于台湾北部的溪流中。为台湾省特有种。

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

又名台湾名古屋吻虾虎鱼。

前部亚圆筒形,后部侧扁。头中大,圆钝。颊部凸出。吻短而尖,吻长大于眼径,约与下颌等长。眼较小,背侧位,位于头的前半部,眼上缘突出于头部背缘。唇肥厚,发达。体被中大弱栉鳞,后半部鳞片较大。胸鳍宽大,椭圆形,下侧位。腹鳍略短于胸鳍,圆盘状。尾鳍长圆形,短于头长。

体呈黄褐色,被有6~7个垂直深褐色横斑,其宽度大于其间隔区。雄鱼体侧鳞片中央有蓝色光泽;雌鱼在生殖季节时,腹部呈现明亮蓝色。吻部及颊部被有红色或橘红色放射状蠕虫形线纹,眼前方有3条斜向吻端及上颌的红色线纹,而雄鱼颊部则具有亮蓝色光泽。第一背鳍灰棕色,略透明,第一及第二鳍棘的鳍膜上缘为黄色;第二背鳍鳍条淡棕色,有4~5条水平方向棕色纵纹,外缘白色或透明;臀鳍灰棕色,具3条水平向淡棕色纵纹;尾鳍灰棕色,有7~9条垂直棕色横纹,基部有“<”形褐色斑;胸鳍基部上方具1红棕色斑点,靠基部前面区域有3~4条棕色横线;腹鳍白色或透明。

颊纹吻虾虎鱼

Rhinogobius genanematus Zhong & Tzeng, 1998

栖息于江、河、小溪的底层。无食用价值。分布于浙江。为中国特有种。

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

背缘浅弧形隆起。头中大,圆钝,前部宽而平扁。唇略厚,发达。体被中大弱栉鳞,前部鳞小,后部鳞较大。胸鳍宽大,椭圆形,下侧位。腹鳍短于胸鳍,仅为胸鳍长的1/2。尾鳍圆截形,短于头长。

头、体呈棕色,背部色深,腹部色浅。峡部浅色。体侧具5~6个不规则黑棕色斑块,最后面的斑块位于尾鳍基部,呈“<”状。体侧下半部每一枚鳞片中央具1椭圆形或不规则的橘红色斑点,后缘灰黑色,形成一明显边缘。雄鱼颊部具1~4条斜向前下方的黑褐色细条纹,前方第一斜纹下部分叉为2条;雌鱼仅具1~2条黑褐色斜纹。眼下缘至上颌骨后角具1暗色条纹。雄鱼鳃盖骨部及头部腹面的鳃盖膜具7~8行由橘红色小点组成的条纹,向上延伸至鳃盖部下半部;雌鱼不明显。背鳍灰色,第一背鳍上半部鳍膜橘红色,第四鳍棘后方鳍膜上散具灰黑色小斑点;第二背鳍具浅色边缘,上半部灰色,下半部具3~4行褐色小点组成的纵行点纹。臀鳍灰色,具浅色边缘,雄鱼臀鳍上半部具3~4斜行较粗的橘红色条纹。胸鳍浅色,基部中央具1个小黑斑,近黑斑后方具1橘红色半月形斑条。腹鳍浅色。尾鳍深灰色,具5~6行由黑褐色小点组成的横纹,并具浅色边缘。

大吻虾虎鱼

Rhinogobius gigas Aonuma & Chen, 1996 (台湾)

溪流中的中小型溯河徊游鱼类。肉食性鱼类,喜摄食小鱼、水生昆虫及底栖无脊椎动物。是台湾产吻虾虎鱼中体型最大者。分布于台湾宜兰南部、花莲、台东各地区的溪流中。为台湾省特有种。

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

背缘浅弧形。头中大,圆钝,。颊部凸出。吻短而尖突,吻长大于眼径,雄鱼吻部较雌鱼为长。眼较小,背侧位,眼上缘突出于头部背缘。唇略厚,发达。体被中大弱栉鳞。胸鳍宽大,椭圆形,下侧位,鳍长等于吻后头长。腹鳍略短于胸鳍,圆盘状。

体呈黄棕色,具6~7条黑褐色垂直横带;体侧鳞片基部淡黄色,腹部和胸部较白;雌鱼在生殖季时腹部为青色,鳃盖及颊部有许多红色或红褐色斑点,项部有数个红褐色纵纹,眼下方具有2对红纹。第一背鳍褐色,鳍膜微灰色,雌鱼在鳍膜中段为深灰色;第二背鳍淡黄色,有5~7列水平向红褐色点纹;尾鳍黄褐色,外缘黄色,雄鱼有5~7列褐色点纹,雌鱼的鳍膜则无斑点或具不明显斑点,雌鱼尾鳍基部有黑褐色新月状横纹。臀鳍黄绿色,胸鳍黄绿色,略带透明,基部有3条褐色弧形线,其上方有1黑褐色斑点;腹鳍白色略带透明。

子陵吻虾虎鱼

Rhinogobius giurinus (Rutter, 1897)

现在此名已废,属于真吻虾虎鱼。

Rhinogobius similis Gill, 1859

栖息于江、河中下游、湖泊、水库及池沼的沿岸浅滩,或者在小沟的石砾间,有时也栖息于河口。喜在池、溪水清澈之湖、潭中生活,常散居于石缝或在石下挖穴。常在水底匍匐游动,伺机掠食,摄食小鱼、虾、水生昆虫、水生环节动物、浮游动物和藻类等,有同类残食现象。初期个体嫩小,淡黄色,大小均匀;后期个体大,体色较暗黑,大小不等。分布于除西北地区以外的各大江河水系,海南及台湾均有分布。

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

背缘浅弧形隆起。头中大,圆钝。吻圆钝,颇长,吻长大于眼径。眼中大,背侧位,眼上缘突出于头部背缘。唇略厚,发达。体被中大栉鳞。腹部具小圆鳞。腹鳍略短于胸鳍,长圆形,膜盖发达,边缘深凹。

头、体呈黄褐色,体侧有6~7个宽而不规则的黑色横斑,有时不明显。头部在眼前方有数条(5条)黑褐色蠕虫状条纹,颊部及鳃盖有5条斜向前下方的暗色细条纹。臀鳍、腹鳍和胸鳍黄色,胸鳍基底上端具1黑斑点。背鳍和尾鳍黄色或橘红色,具多条暗色点纹。

恒春吻虾虎鱼

Rhinogobius henchuenensis Chen & Shao, 1996 (台湾)

溪流的底栖小型鱼类。成鱼有护卵习性。肉食性,以小鱼、水生昆虫等为食。数量极少,属于稀有种类。分布于台湾南部的枫港溪以及四重溪。为台湾省特有种。

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

前部圆筒形。头中大,圆钝。颊部凸出。吻短而尖突,吻长大于眼径。唇略厚,发达。体被中大弱栉鳞,后半部鳞片较大。胸鳍宽大,椭圆形,下侧位。腹鳍略短于胸鳍,圆盘状。尾鳍长圆形,短于头长。

体呈黄棕色或褐色,体侧各鳞的基部有1个深色斑,雄鱼多呈红褐色,雌鱼暗褐色。体侧中央有1列深色点纹延伸到尾鳍基部,腹侧斑点色泽较淡。腹部黄色,颊部及鳃盖散布着约30个红色斑点,雄鱼色泽较为鲜明。项部仅有少数褐色纵纹,眼前及眼下各有1红色斜纹延伸到吻端及上领上方。第一背鳍淡棕色,前方上缘鳍膜呈黄色;第二背鳍为淡棕色,具3~4列水平状斑点。尾鳍淡棕色,具4~5列垂直排列斑点,雄鱼为红色,雌鱼则为灰黑色;尾鳍外缘橘红色,雌鱼尾鳍基部有两个褐色斑点。胸鳍基部上方有1个黑褐色斑,下面有1列新月形红褐色线纹;腹鳍灰白略透明。

红河吻虾虎鱼

Rhinogobius honghensis Chen, Yang & Chen, 1999

暖水性小型底层鱼类,喜栖息于淡水河川的上游。无食用价值。分布于中国云南和越南北部。

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

前部亚圆筒形。头中大,圆钝。唇略厚,发达。体被中大栉鳞。腹鳍略短于胸鳍,圆形,膜盖发达,边缘弧形凹入。尾鳍长圆形,短于头长。

头、体呈黄色或深棕色,体侧无深褐色宽横纹或大斑块,具8~9行水平状、大于瞳孔的褐色圆斑。颊部及鳃盖部黄色,雄鱼鳃盖膜密具65~70个褐色圆斑。雌鱼无圆斑。腹部黄色或浅色。项部具许多不规则的细小斑点。吻背无小斑,在两眼前方具1 “U”形条纹,伸向吻端。第一背鳍浅色,在第二鳍棘前方的鳍膜中央具一个黑色斑块;雄鱼第一背鳍后方具2~3纵行黑色斑点,雌鱼则具3~4行浅色斑点。第二背鳍浅色,雄鱼具3纵行暗色斑点;雌鱼具6~7纵行暗色斑点。臀鳍浅色或灰色,雄鱼具暗色边缘。胸鳍浅色,基部具数个不规则黑色斑点。雄鱼腹鳍灰色,雌鱼浅白色。尾鳍浅色或灰色,具6~7列垂直暗斑或暗色横带。

兰屿吻虾虎鱼

Rhinogobius lanyuensis Chen, Miller & Fang, 1998 (台湾)

河、溪小型底层鱼类。无食用价值。种群数量小,分布区狭窄。分布于台湾兰屿岛。为台湾省特有种。

图片 图片 图片

前部亚圆筒形。头大,圆钝,亚圆筒形。唇略厚,发达。体被小栉鳞。腹部具小圆鳞。胸鳍宽大,圆形,下侧位。腹鳍略短于胸鳍,圆形。尾鳍长圆形,短于头长。

头、体呈亮褐色。体侧具8条灰褐色垂直宽条纹,体背具8个黑褐色斑块。颊部和鳃盖骨部无蠕虫形红褐纹。腹部浅色或微蓝。颊部和鳃盖具许多橘色小点(雄鱼)或褐色小点(雌鱼);颊部和鳃盖的上部还具2~3条褐色平行的纵纹。项部隐具若干条不规则条纹。头部眼睛附近具2条深黑色条纹:一条自眼前缘向前经后鼻孔伸达吻端,与对侧的形成“U”形纹;另一条较短,由眼的下缘向前向下伸向上颌后缘(雌鱼)或中部(雄鱼),但离上颌均有一定距离。第一背鳍棘褐色,鳍膜浅色,具数个小黑点(雌鱼)。第二背鳍具6~8纵列橘色或棕色小点,连成线纹。臀鳍浅黄色,雌鱼的臀鳍中部具一条黑褐色纵带。胸鳍浅白色,基部具2条深色垂直条纹。腹鳍浅色,无斑块及条纹。尾鳍透明,具11~15行(雄鱼)或7~9行(雌鱼)由褐色圆点组成的垂直条纹;尾鳍基具1三角形黑褐色大斑。

李氏吻虾虎鱼

Rhinogobius leavelli (Herre, 1935)

暖水性小型底层鱼类,喜栖息于淡水河川中。无食用价值。分布于钱塘江以南各水系及海南各河溪。为中国特有种。

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

前部亚圆筒形。头中大,圆钝。眼间隔狭窄。口中大,前位,斜裂。体被中大弱栉鳞。无侧线。前部鳍条稍短,后部鳍条较长。胸鳍宽大,长圆形,下侧位。腹鳍略短于胸鳍,圆形。尾鳍长圆形,短于头长。

头、体呈浅灰色,体侧隐具3~5个暗灰色斑块,每一枚鳞片的后缘呈橘黄色(雌鱼)或褐黄色(雄鱼);头部具橘黄色点纹,眼前至吻背前端具1~2橘色斜纹(雌鱼)或具暗褐黄色细纵带(雄鱼),鳃盖膜上具平行橘色细纹。背鳍灰黄色,第一背鳍无纵纹,其第一与第二鳍棘之间的鳍膜下部具1绿色圆斑(雄鱼明显,雌鱼不明显);第二背鳍具5条暗色纵纹。臀鳍浅色,中部有1浅黄色纵带,纵带外缘稍黑,鳍的边缘白色。胸鳍暗灰色,基部有2行橘色横纹。腹鳍浅黄色。尾鳍基有1橘色宽横纹,尾鳍上有7条暗色横带。

雀斑吻虾虎鱼

Rhinogobius lentiginis (Wu & Zheng, 1985)

河、溪小型底层鱼类。无食用价值。数量极少,属于稀有种类。分布于浙江灵江、飞云江及鳌江各水系。为中国特有种。

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

前部稍平扁。头中大,圆钝。头部无感觉管及感觉管孔。口小,前位,斜裂。唇略厚,发达。。体被中大薄圆鳞。腹鳍略短于胸鳍,圆形。尾鳍长圆形,短于头长。

雄鱼头、体呈深灰色,雌鱼呈浅棕色。体侧具稍不规则的黑色斑块数个,腹侧有时散具数个小黑点,或者体侧隐具数个黑色斑块。体侧每一鳞片边缘浅色,不形成网格状纹。颊部和鳃盖具10余个小黑点。头部腹面鳃盖膜处密具白色小圆点。雄鱼腹鳍灰黑色,其余各鳍深灰色,其第一背鳍第一与第二鳍棘间的鳍膜上具1个黑斑,第二背鳍无斑点或条纹;雌鱼腹鳍浅色,其余各鳍浅棕色,第一背鳍第一与第二鳍棘间的鳍膜上亦隐具1个黑斑,第二背鳍具数行黑色斑纹。

陵水吻虾虎鱼

Rhinogobius linshuiensis Chen, Miller, Wu & Fang, 2002 (海南)

生活于海南河溪中的小型底层鱼类。不常见。分布于海南。为海南特有种。

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

头、体呈乳白色,体侧无明显黑色横斑,但具2纵行红色小斑。颊部和鳃盖骨乳白色,但具2纵行红点;雄鱼鳃盖膜具16~22个橘色小斑。项部具不明显暗灰色斑块。吻背自眼前方至吻端具“U”形黑纹。眼下具1个方形暗灰色大斑。颊部中间和鳃盖中部具1纵行灰色条纹;雄鱼在颊部下方具1纵行7~10个深褐色圆点。第一背鳍浅色,边缘橘色,第二鳍棘前方的鳍膜上具一黑斑,黑斑向后有一条暗色条纹;第二背鳍浅色,具3行褐斑。臀鳍品红色,边缘具暗灰色(雄鱼)条纹或灰白色带纹(雌鱼)。胸鳍暗灰色或浅色,基部具2个小黑斑。腹部白色,腹鳍浅色。尾鳍浅灰色,具2~3行垂直褐色点纹。

刘氏吻虾虎鱼

Rhinogobius liui Chen et Wu

淡水小型底层鱼类,喜栖息于江、河的中游。不常见。分布于四川、湖北等长江干支流。为中国特有种。

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

旧称四川吻虾虎鱼。前部亚圆筒形。头中大,圆钝,前部宽而平扁,背部稍隆起。颊部显著凸出,有时颇膨大。吻短而圆钝,较长,吻长稍大于眼径。眼较小,背侧位,位于头的前半部,眼上缘突出于头部背缘。眼间隔稍宽,其宽等于眼径,稍内凹。体被中大弱栉鳞。胸鳍宽大圆形,下侧位。腹鳍略短于胸鳍,圆盘状,。尾鳍长圆形,短于头长。

头、体呈浅褐色,体背侧色深,腹侧浅色。体侧有8~11条黑褐色横带(或大横斑),背侧的第一背鳍基部下方及项部有许多深灰色虫状纹或云纹,中间杂有许多较大浅色圆斑。第一背鳍第一至第四鳍棘间的鳍膜上有1大黑斑。背鳍、尾鳍和臀鳍为灰黑色或浅灰黑色,边缘灰白色或白色。尾鳍有时有5~6深色垂直横纹。胸鳍、腹鳍灰白色。

斑带吻虾虎鱼

Rhinogobius maculafasciatus Chen & Shao, 1996 (台湾)

溪流中的小型鱼类,典型的河、海洄游鱼类,底栖性。仔鱼具浮游期。本种游泳力强,常栖息于各河川干流及支流低海拔的溪段,生活于急流、潭头等水域。肉食性,以水生昆虫、小型鱼类及虾类为食。分布于台湾的曾文溪及高屏溪水系。为台湾省特有种。

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

前部圆筒形。头中大,圆钝。颊部凸出,中央具纵行感觉乳突。吻短而圆钝,吻长大于眼径。唇略厚,发达。体被中大弱栉鳞。腹鳍略短于胸鳍,圆盘状,末端至臀鳍起点的距离等于腹鳍长。

体呈淡棕色或米黄色,体侧则有6~7条褐色横带,成熟雌鱼腹部为黄色。体侧鳞片基部具黄色或鲜明的橘红色斑点,前鳃盖后缘及下缘排列较细密;项部有数条褐色纵纹,背侧有不规则深褐色网纹,眼前及前下方各有1条红褐色斜纹伸到吻端及上颌中部上方。背鳍透明,略带浅黄色,第一背鳍棘淡棕色,上缘鳍膜黄色,第一至第三鳍棘的鳍膜间通常有蓝黑色亮斑;第二背鳍淡棕色,具5~7列褐色水平方向的点纹;尾鳍淡黄色,有8~12列褐色或黑褐色垂直点纹,基部有深褐色“<”形纹,雄鱼尾基上方有1橘黄色圆斑。臀鳍为黄色或黄绿色,外缘有褐色边,最外缘则透明无色;胸鳍淡黄色,基部有2列橘红色不规则斑点;腹鳍透明或灰白色。

密点吻虾虎鱼

Rhinogobius multimaculatus (Wu & Zheng, 1985)

中国东南部河、溪底层的小型鱼类。个体小,体长40~60mm。数量极少,属于稀有种类。分布于浙江。为中国特有种。

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

前部稍平扁,后部侧扁。头中大。眼间隔狭窄,宽大于眼径,稍内凹。唇略厚,发达。体被中大弱栉鳞。腹鳍略短于胸鳍,圆盘形。尾鳍长圆形,短于头长。

头、体呈棕褐色,头部略深。头及体侧具许多小黑斑点,头部、体前部及胸鳍基底的黑斑细小、密集;体后部黑斑较大,位于每枚鳞片的基部,成规则排列腹面浅色,无小黑斑。背鳍和尾鳍灰色,第一背鳍第一与第四鳍棘间的鳍膜上具黑色斑块,第二背鳍及尾鳍有时具数行黑色斑纹。臀鳍灰黑色,边缘灰白色。胸鳍浅灰色。雄鱼腹鳍灰黑色,雌鱼腹鳍灰白色。

名古屋吻虾虎鱼

Rhinogobius nagoyae Jordan & Seale, 1906

江、河底层小型鱼类,喜栖息于中、小河川水清流缓、底质为石砾处。杂食性,摄食小型水生昆虫及附着性藻类。分布于中国东北部地区的图们江、辽河、鸭绿江、黑龙江等水系。

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

前部圆筒形。头中大,圆钝,前部宽而平扁,背部稍隆起。眼间隔狭窄,宽小于眼径,稍内凹。体被中大弱栉鳞。腹鳍略短于胸鳍,圆形,膜盖发达,边缘显著凹入。尾鳍长圆形,短于头长。

头、体呈浅棕色,背部色深,腹部浅色,体侧具6~7个不规则灰黑色横斑,最后面的横斑位于尾鳍基,呈“<”状浅弧形。颊部及鳃盖上具许多辐射状蠕虫形红褐色条纹。眼前下方的吻部具4条伸向上颌的斜纹。第一背鳍和臀鳍呈灰褐色;第二背鳍有4条灰黑色纵纹;尾鳍具6~8条灰黑色弧形横纹;胸鳍基部上方有1个黑斑,其后沿胸鳍基有3条弧形横纹;腹鳍灰色。

南渡江吻虾虎鱼

Rhinogobius nandujiangensis Chen, Miller, Wu & Fang, 2002 (海南)

河、溪小型底层鱼类。分布于海南南渡江水系。为海南特有种。

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

前部稍平扁,后部侧扁。头中大,圆钝,前部宽而平扁(雄鱼)或稍侧扁(雌鱼)。唇略厚,发达。体被大栉鳞。腹鳍略短于胸鳍,圆形,左、右腹鳍愈合成一吸盘。尾鳍长圆形,短于头长。

头、体呈乳黄色,体侧无深色横带和斑块,雄鱼体侧每一枚鳞袋边缘呈橘褐色,腹部呈浅黄色或白色。颊部及鳃盖部乳黄色。颊部具1条斜纹,鳃盖膜具5~7条暗红色条纹。项部具若干个褐色斑块。吻背自眼前方至吻端具“U”形黑纹。雄鱼腹鳍暗黑色,雌鱼腹鳍浅灰色。第一背鳍灰色,第一及第二鳍棘间的鳍膜上具一大黑斑;雄鱼第一背鳍具3行红褐色小点,雌鱼的仅散具若干个小点。第二背鳍灰白色,具6~8纵行红褐色小点。尾鳍浅灰色,具6~8条垂直褐色条纹,尾鳍基部具黑斑。臀鳍浅色,雄鱼具3纵行红褐色小点,雌鱼无纵行小点。胸鳍浅色或暗灰色,基部具一暗褐色圆斑。腹鳍暗灰色。

南台吻虾虎鱼

Rhinogobius nantaiensis Aonuma & Chen, 1996 (台湾)

溪流的底栖小型鱼类,可能属于陆封型或非必要降海型的鱼类。仔鱼浮游期较短。喜栖息于潭区浅于2m的水域或懒区中。肉食性,以小型鱼、虾类、水生昆虫、有机碎屑为食。分布于中国台湾的曾文溪、高屏溪等水系。为台湾省特有种。

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

前部圆筒形。头大,圆钝,前部宽而平扁,背部稍隆起,头宽大于头高。眼间隔窄小,其宽小于眼径,稍内凹。唇略厚,发达。体被中大弱栉鳞,后半部鳞片较大。胸鳍宽大,椭圆形,下侧位,鳍长几乎等于吻后头长。腹鳍略短于胸鳍,圆盘状,膜盖发达,边缘弧形凹入。尾鳍长圆形,短于头长。

体呈灰褐色或淡褐色,体侧各鳞基部有较深色斑点,背侧具棕斑,体侧中央有1纵列宽大而不规则的褐斑,尾鳍基部具1褐色垂直条纹。成熟雌鱼腹部呈蓝色;颊部及鳃盖具有许多橘红色或橙色斑点,雄鱼色斑较为鲜明。项部具数列深褐色纵纹,眼下方各有1条红色斜纹,延伸到吻端及上颌中部上方。背鳍呈灰白色或灰棕色,尾鳍灰白略透明,中央部分略有淡蓝色光泽,最外缘呈黄色。臀鳍灰棕色,外缘黄色或透明;胸鳍淡棕色,基部上方具1个黑褐色斑点,前方有2~3列红棕色垂直弧形纹;腹鳍灰白略透明。各鳍膜均无斑点。

短吻红斑吻虾虎鱼

Rhinogobius rubromaculatus Lee & Chang, 1996 (台湾)

溪流中、上游的小型底栖鱼类,为吻虾虎鱼中典型的陆封种,可归于初级淡水鱼。仔鱼完全无浮游期,常栖息于小支流里的缓流区、边缘水等环境中,不喜好活动。肉食性,以水生昆虫为食。分布于台湾北部、中部、南部的溪流中、上游区域,亦即中央山脉以西的浊水溪以及以北的溪流水系中。为台湾省特有种。

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

又名短吻褐斑吻虾虎。前部圆筒形。头大,圆钝,前部宽而平扁。眼间隔较小,稍小于眼径,稍内凹。唇略厚,发达。体被中大弱栉鳞。胸鳍宽大,椭圆形,下侧位,鳍长几乎等于吻后头长,后缘伸达或伸越第二背鳍起点。腹鳍略短于胸鳍,圆盘状,膜盖发达,边缘弧形凹入,末端至臀鳍起点的距离等于腹鳍长。

体呈黄棕色或褐色,身上密布许多红色或红褐色细小斑点,吻部、颊部及鳃盖上皆有许多红色或橘红色斑点;两眼前方无“U”形条纹,眼前及眼下各有1条细窄红纹,延伸到吻端及上颌中央上方。第一背鳍第一到第三鳍棘之间下半部的鳍膜处有1个黑蓝色亮斑,各鳍膜有散列的红色斑点;第二背鳍有3~5列红色或橘红色斑点,雄鱼第二背鳍外缘呈白色;尾鳍有4~7列散开的红色或红褐色斑点;臀鳍橘黄色,较外缘为黑色,最外缘则呈白色或透明无色;胸鳍基部有2~3列垂直排列的红色或橘红色斑点。

神农吻虾虎鱼

Ctenogobius shennongensis Yang & Xie, 1983

温水性小型底层鱼类,喜生活于急流浅滩处,以特化为圆盘状的腹鳍吸附于砾石上,使其不至于被急流冲走,平时常潜伏于砾石缝隙间,游动距离不超过1m,活动敏捷,不易捕捉。无食用价值。分布于中国中部及东南部河、溪中。为中国特有种。

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

体延长,粗壮,前部亚圆筒形。头中大,圆钝,前部宽而低,平扁,背部稍隆起,头宽大于头高。眼间隔狭窄,宽等于眼径,稍内凹。唇略厚,发达。舌游离,前端圆形。体被中大弱栉鳞。胸鳍宽大,圆形,下侧位,鳍长大于眼后头长。腹鳍略短于胸鳍,圆盘状。

头、体呈翠绿色,体侧有6~7条较宽的黑色斑条,横跨背部。雄鱼第一背鳍前部有1个大而明显的荧光蓝色斑点;雌鱼无此斑点。各鳍均具黑色斑点组成的条纹;胸鳍基部有1条黑色横纹,雄鱼胸鳍和腹鳍呈灰黑色,雌鱼的为灰白色。尾鳍基有1个深褐色半月形斑。

四川吻虾虎鱼

Ctenogobius szechuanensis (Liu, 1940)

暖温性小型底层鱼类,常栖息于流水的溪、河中,多在乱石、卵石间活动。肉食性鱼类,以小鱼、水生昆虫及小虾、蟹为食。分布于四川眠江水系。为中国特有种。

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

前部亚圆筒形。头中大,圆钝。唇肥厚,发达。体被中大弱栉鳞。胸鳍宽大,圆形,下侧位,鳍长大于吻后头长,后缘几乎伸达肛门上方。腹鳍略短于胸鳍,圆盘状,膜盖发达,边缘平直或微凹,左、右腹鳍愈合成一吸盘。尾鳍长圆形,短于头长。

体呈灰褐色或浅褐色,腹部黄白色,体侧每一枚鳞片边缘棕褐色,形成网格状纹,中央无纵带,有时体侧具数个小黑斑。头部黑褐色,颊部和鳃盖无小黑点。背鳍、臀鳍、胸鳍和腹鳍均呈灰褐色;第一背鳍无纵纹,第一至第二鳍棘之间的鳍膜上无黑斑,但有时有1条深色的长条纹;第二背鳍有数列深褐色小斑点;胸鳍基部上方有时隐具一个黑斑。尾鳍具6~7条深色横纹,上、下叶近边缘区深棕色,中部灰白色。

万泉河吻虾虎鱼

Rhinogobius wangchuangensis Chen, Miller, Wu & Fang, 2002 (海南)

河、溪小型底层鱼类。无食用价值。分布于海南万泉河水系。为海南特有种。

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

体延长。头中大,圆钝。颊部稍凸出。吻稍尖突(雄鱼)或圆钝(雌鱼),吻长等于或稍小于眼径。眼中大,背侧位。眼间隔颇狭窄,为眼径的1/3,稍内凹。体被大栉鳞。腹鳍略短于胸鳍,圆形。尾鳍长圆形,短于头长。

头、体呈浅色,体侧具7~8条长方形黑灰色的宽横带,背侧由项部至尾柄部具5个灰色斑块。体侧每一鳞袋无暗色边缘,腹部浅色或亮黄色。颊部及鳃盖中部无灰色条纹。颊部下缘具2个卵圆形、黑色圆斑。鳃盖膜暗灰色,具8~13个橘红色小圆斑。项部无明显斑纹。吻背自眼前方至吻端具“U”形黑纹。眼的下前缘具一方形暗斑。第一背鳍灰色,第三及第四鳍棘间的鳍膜上具3个黑斑;雄鱼第一背鳍具3行红褐色小点,雌鱼第一背鳍的仅散具若干个小点。第二背鳍浅色,雄鱼具2纵行暗灰色小点,雌鱼具4~5纵行暗褐色小斑。臀鳍橙色,雄鱼具1纵行红褐色小点,雌鱼浅色,边缘呈灰色。胸鳍浅色或暗灰色,基部具一黑褐色圆斑。雄鱼腹鳍暗黑色,雌鱼腹鳍浅灰色。尾鳍灰黑色,雄鱼的尾鳍无暗褐色小斑,雌鱼的尾鳍具4列垂直灰黑色圆点。

仙水吻虾虎鱼

Rhinogobius xianshuiensis Chen, Wu & Shao, 1999

河、溪小型底层鱼类。无食用价值。分布于福建木兰溪水系。为中国特有种。

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

前部亚圆筒形。头大,圆钝。眼中大,背侧位。唇略厚,发达。体被大栉鳞。。腹鳍略短于胸鳍,圆形,左、右腹鳍愈合成一吸盘。尾鳍长圆形,短于头长。

头、体呈亮褐色,活时为金黄色。体侧具6~7个方形暗灰色的宽斑块,背侧亦具6~7个大圆亮斑;体侧无灰褐色垂直宽条纹。体侧每一鳞袋后缘暗褐色。颊部和鳃盖骨部无蠕虫形红褐纹。头部眼睛附近具2条深黑色条纹:一条自眼前缘向前伸达吻端,与对侧的形成“U”形纹;另一条黑色条纹很长,由眼的下缘向下垂直伸向口角或稍后处。吻背自眼前方至吻端具“U”形黑纹。颊部浅色,除眼下缘弯向口角的黑纹外,隆起部分无任何斑纹。鳃盖部具许多网格状橘红色小圆斑。雄鱼鳃盖膜具许多红色或橘红色小圆斑,雌鱼鳃盖膜圆斑较少。项部具若干条不规则的橘色或棕色条纹。第一背鳍灰橘色(雄鱼)或透明且具若干个褐色小点(雌鱼),第一及第二鳍棘间的鳍膜上具1灰色或黑色小斑;第二背鳍具4~6纵列橘色或棕色小点,有时连成线纹。雄鱼臀鳍橘色,具亮黄色小圆点,近边缘处具黑色条纹;雌鱼的为亮黄色或白色。胸鳍基部黄色,密具珠色小圆斑。尾鳍基具水平状短黑纹,尾鳍透明,具4~6行由褐色圆点组成的垂直条纹。

瑶山吻虾虎鱼

Rhinogobius yaoshanensis (Luo, 1989)

生活于南部山区河、溪中游的小型底层鱼类。不常见,无食用价值。分布于广西大瑶山、金秀等河、溪中。为中国特有种。

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

前部近圆筒形。头中大,圆钝。头部具5个感觉管孔。雄鱼吻短而圆钝,雌鱼稍尖,吻长稍大于眼径。眼间隔稍宽,小于眼径,微内凹。口中大,前位,斜裂。两颌约等长。唇略厚,发达。被中大弱栉鳞。胸鳍宽大,圆形,下侧位,鳍长约等于吻后头长,后缘几乎伸达肛门上方。腹鳍短于胸鳍,圆盘状。

头、体呈棕褐色。体侧有5~6个暗斑,跨越背部。头部在眼前下缘有2条斜带:一条自眼前缘至上唇;另一条自眼前缘至口角,颊部常具褐色小点。各鳍呈灰黑色,雄鱼的背鳍、臀鳍、尾鳍边缘为浅灰色,第一背鳍第一至第二鳍棘之间的鳍膜上有1个小黑点。雄鱼第二背鳍、尾鳍具点状条纹数行,臀鳍浅灰色,腹鳍灰黑色。

褐吻虾虎鱼

Rhinogobius brunneus (Temminck & Schlegel, 1845)

栖息于底质多沙砾的溪流中。分布鱼云南南盘江和元江水系。

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

体前部近圆筒形,后部侧扁。头较大。吻较短,且圆钝,吻长稍大于眼径。眼小,背侧位,略鼓出,眼后缘约位于头的中部。眼间隔窄,略小于眼径。口端位,上下颌等长。口裂倾斜。上下唇发达,颇厚。胸鳍宽大。腹鳍圆盘状。尾鳍圆形。

体灰褐或绿褐色,腹部灰白。体侧有暗斑数个,或不明显。体侧各鳞片具1红点。头背面、颊部和鳃盖具红色虫状纹或斑点。第一背鳍有时具有黑斑。背鳍、尾鳍具数行褐色小点构成的条纹,其余各鳍浅色。栖息于底质多沙砾的溪流中。分布鱼云南南盘江和元江水系。(云南鱼类志下册P255)

周氏吻虾虎鱼

Rhinogobius zhoui Li & Zhong, 2009

目前仅发现分布于中国广东省海丰县莲花山的溪流中,溪中河床以沙石为主,并伴有大块的岩石,同一溪流中还分布有溪吻虾虎鱼、李氏吻虾虎鱼。

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

前部亚圆筒状。头大,稍平扁。眼间隔甚狭窄,小于眼径,稍内凹。口中大,斜裂。体被中大弱栉鳞,前部鳞小,后部鳞较大。

成年雄性头、体浅白色,略带浅蓝色光泽;头部仅眼周部具红棕色条纹,眼前缘具红棕色条纹延伸至近上唇部;颊部与鳃盖膜呈亮白色,不具有任何斑纹;体侧具 6—8个橙红色斑块;胸鳍基白色,中部略偏上位置具一不明显的点状斑;各奇鳍均具宽大的亮白色边缘,内侧为橙红色,其中第一背鳍大部分呈白色,不具有黑斑;偶鳍上少有色素分布。成年雌性头、体浅棕色;颊部与鳃盖膜色浅,不具有斑纹;体侧具 6—8 个橙红色斑块;胸鳍基部中上方通常具一黑斑块;各奇鳍橙色,具较窄的白色边缘,个别不明显;偶鳍上少有色素分布。